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历史梳理(2 / 6)

凿壁窥光 江枫客栈 4772 字 6个月前

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伏羲之后,很多学问大家在八卦的基础上,演变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基本因果演变模式。伏羲创立阴阳理论,成为中国哲学、预测学、策略学、兵法、管理学、社会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神农氏是教导人类发展农业及医学的祖师,他帮助人类认识动植物资源,解决了人类吃饭及健康等问题。

有巢氏是教导人类选择居住地,建造住房和村落的祖师,他教会人类选择生存及发展基地,建造住房和村落,教导人类组建和管理家庭、村庄、部落和氏族社会的基本方法。

燧人氏是教导人类如何使用火的祖师,并将制造燃料、生火、保留火种、建造火炉、制作熟食、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火工制造等技术传授给人类。

当然,人类祖师肯定不止三位,他们肯定很多,否则人类的意识、知识、思想、智慧、技能等方面不可能如此完备和高明。

人类经过祖师们教导和开化之后,进入五帝时代,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华夏族是三皇的嫡系后裔,因此伏羲是华夏族的父神,女娲是华夏族的母神。这样华夏族的前生今生就交代清楚了,当然写这些历史的大家们,他们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历史的真相和真理才书写历史,他们只为朝廷为自己的饭碗和荣华富贵而写。

按照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夏朝应该从黄帝称帝时开始算起,但是有历代史学家不想让后人过于关注黄帝的历史,因此他们将华夏族的“五帝”时代归入一个意识混沌、文明初开、具有神话色彩的时代,而将以黄帝异姓的华夏族帝王,视为开朝帝王即夏、商、周等朝代。

由于,华夏族离开陕北地区进入四川地区刚刚立足时,正是小冰河期最寒冷和干旱的时期,北方的气候环境仍然非常恶劣。因此,华夏族及其帝王和朝廷仍然在四川地区生息和发展。

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等两位帝王的工作主要是安抚民众、发展生产、繁荣商贸、巩固国防等。

也许到了帝尧时代,小冰河期才是开始结束,地球气候开始变暖、湿润和多雨,此时应该是距今4100年左右。因为气候及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帝尧派出多路先遣军和垦荒团,向北到“幽都”定居;向南到“南交”定居;向西到“西土昧谷”定居;向东到“日出”之地定居。同时,加强国家本土的治理及生产发展。

为了完成国家本土的治理及生产发展。帝尧派遣族亲重臣鯀,去治理国土水患,并教化国民发展农业生产。但是直到帝尧去世,帝舜当朝,鯀也没能将国家的水患治理好,更不用说发展生产了。因为鯀无能,耽误国家大事,帝舜将鯀治罪杀死。然后,帝舜朝廷举荐和任命鯀的嫡子禹即大禹,去完成他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当然防御外族入侵,拓展疆域也是大禹的任务。

在《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等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区,而且大禹的治水足迹涉及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直到中国南海的广袤地区,大禹划定中国大州及地理疆域的第一人。在那个人口稀少,技术能力和装备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大禹要带领一群衣不蔽体、赤手空拳的古人,治理如此广袤无垠、滔滔洪水的沼泽荒芜之地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回到华夏族那个时候的生存和发展的处境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在大禹走马上任的时候,经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等四代帝王治理,四川地区已经成为华夏族的立国基础,而且华夏族的人口获得了爆炸式增长,人口分流成为华夏朝廷减轻压力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因此大禹成为带领一部分华夏族去四川之外的地区发展。

“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当然向外发展也能为国家开疆扩土,增加国家的税赋收入。大禹应该比他父亲更清楚华夏朝廷的目的。为了有顺利完成华夏朝廷的任务,大禹只能带领他负责管理的华夏部族,通过西陵峡地区,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即今湖北地区即楚地去寻找机会!

江汉平原地区地势低洼,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水患的重灾区。由于小冰河期结束,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频繁,长江水位暴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低洼地区变成汪洋和沼泽之地。这里本来是神农氏及炎帝的地盘,但是水患猖獗,神农族和炎帝族已经大部分撤退到长江以南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地区,此时这个地区人口非常稀少。

由于多年季节性的水灾,让大禹的团队,掌握了楚地的淹没区及淹没水位,以及洪泛区和内涝区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区。掌握这些情况后,大禹带领族人,在神农族和炎帝族丢弃的土地上,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