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同去常州参皇上(2 / 2)

的目光目送王德完被拖去打了一百庭杖。

这厮体格不错,没死,心满意足还乡去了。

然而众臣怎么可能放过万历?

王文龙看看身边的顾宪成满脸兴奋就知道这货现在的想法肯定是:“上疏有效果了,加大力度!”

果然顾宪成满脸欣喜地读完书信,扭头就对薛敷教说:“快些召集众人,准备去学台和太守处请愿!”

情景代入的话,换谁坐万历的位置可能都会讨厌这群文人,这些人打蛇随棍上,万历不退还好,只要退一步绝对是更多人追上去提出自己要求。

接着顾宪成又盛情邀请王文龙躬逢其盛。

王文龙也不介意参与,因为他记忆之中这次对万历的大劝诫朝堂之中齐、楚、浙、东林党全部参与。

谁叫万历倒霉遇上天变?

他能退一步口头答应立储就说明他也心虚,只要天变不解决,众清流就有决心让他退第二步。

一方联络当天下午,无锡的一众读书人就气势汹汹乘船北上。

领头人物自然是江南士林仰望的顾宪成和高攀龙,王文龙凑在里头根本不显眼。

东林党虽还未成型,但是此时的东林八君子已经有权、有背景、有名望,船到常州府,码头之上就已经按照到达人数准备好车马轿子。

各位举人相公、秀才老爷纷纷上车上轿,一条龙般就向着常州府衙而去。

常州府的公人根本不敢拦,站在一旁帮助读书人维持秩序,将看热闹的百姓隔开,把大街中心让给他们。

顾宪成走到众人面前,冲着八字门墙痛声疾呼:“近日奏章,凡涉及矿税之事天子悉置之不理,天变如此,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叛土崩,小民皆为敌国,届时该当如何?”

顾宪成大吼了几声,在场读书人皆为附和,那表现是真好,王文龙旁边一个中年举人老爷刚才还在和王文龙谈话,这时挽起袖子干活干活,跟着喊了两句之后便开始念诗、扯头发痛哭。

还有人冲到衙门的登闻鼓前,将自己写好的文章贴在上面,然后拼命用手拍打。

别说,这些人一闹起来,瞬间将当场情绪宣扬到高点。

旁边看的百姓不知道什么国家大事,就知道自己日子越来越难过,眼看着天不下雨,这些读书老爷说是因为皇帝不作为的关系,想来也不会错,于是干脆也跟着一起嚷嚷。

这群东林党人敢这么作就是摸准了常州知府不敢动他们。

东林党的背景是江南的士商阶级,东林君子三大主张:开放言路,多听读书人声音;撤去税监;减少对商业的干预,全都有利于江南的仕商阶级。

东林党人在江南的讲学早就获得江南一众人物支持,谁要敢动顾宪成,别说无数江南大人物会来救,就是普通的江南百姓也会上去拼命。

后来阉党和东林党斗争之时就能见识到江南百姓对于东林人物的支持,《五人墓碑记》读过吧,里头的描写就是最典型案例,阉党要抓张溥,直接能闹成民变。

太监带着骑兵做保护都没用,大批百姓直接将骑兵拖下马打死。

这些百姓的思想就是长期在江南的环境之中浸淫出来的:直白的认同东林党人宣传的少收商业税、撤走太监可以让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他们才不会管江南的商税收了之后可以送去北方抗击后金,可以送去西北稳定边疆,一时不交钱,虽然日子能过得更好,但是等清兵南下可就完了。

而东林党人一些是真不知道,一些是为了获得江南百姓的支持,哪怕知道也不跟百姓讲这些大道理。

前者是蠢,后者是坏。

后来这些清流的做法是:我上疏骂两句那些北方的兵不就能打败后金了吗?我骂的可用力了!挨了我的骂,居然还想要我的钱,哪里有这样好的事情?

顾宪成大喊了半天,等他表演完毕,常州的学政终于从府衙之中走出来。

他一脸恭敬的冲顾宪成拱拱手:“泾阳先生大义,请带吴中名士同入府衙商议!”

王平保站在王文龙身旁,看见顾宪成昂首挺胸震慑住官员,让当官的都只能对他行礼,瞬间对顾宪成满脸崇拜,作为百姓王平保也和旁人一样只把顾宪成当成真正大义凛然的名士。

而看着这抽象的场面,王文龙实在不知该怎么吐槽。